首 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翻译市场浅析

一. 翻译和翻译市场

  作为文明间交流的一种手段,翻译是一项古老的事业。中国的佛经翻译,西方的《圣经》翻译,分别是中西方翻译史的起源。从某种程度上说,翻译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一支重要力量, 进入现代社会后,翻译突破了狭义的文化交流的范畴,进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领域。在大量存在的不同语言地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形式的交往中,翻译是交往形式中的重要的部分。翻译不仅是这些交往活动的中介和承担者,而且成了交往活动本身的内容。正是由于与交往活动的不可分割性,最初的翻译活动往往都是结合在各种交往活动之中的,比如说,交往行为的行为主体,往往同时又是翻译工作的承担者。或者,各个主要的交往单位内部本身就设立了专门的翻译部门。这种现实造成了两个后果:首先,与专业结合的翻译,较少从交往活动中独立分离出来,在分散中无法形成规模化的效应,从而使得翻译服务作为一种商业行为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次,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个人性的行为,缺乏开放性和可比性。我们可以看到,翻译行为的个体性和社会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到现在为止,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扩大,翻译活动也随之增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样性。但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与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状态相适应,同时又受制于翻译活动本身的特点,翻译活动还基本上处于一种纷乱杂陈的自发状态。
  一方面,政府各机关、有关公司和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单位内部设立的翻译机构仍在继续运作,它们除了完成国家布置的有关翻译工作或份内的工作任务之外,往往会以集体或个人的名义接收外面的翻译工作。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这些机构培养了一批专职翻译人员,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他们是中国翻译从业者中的核心力量。另外,面对社会需求情况的变化,这些机构都或早或晚地成立了面向社会服务的翻译公司,成为中国翻译服务形式转化和翻译市场形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的全面展开和进一步深入,与日益增大的翻译需求量相呼应,一些纯粹以社会为依托、面向市场的翻译公司应运而生。由于这些翻译公司具有比较鲜明的市场取向,所以,它们一般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特色。总体上说,这些成立于九十年代下半期的翻译公司有以下几类市场取向:
  工程技术类。其客户主要是国内大型引进工程技术项目,以及已经进入和意欲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
  法律经贸类。其终端客户是出国留学或探亲访友的个人,或者从事经贸活动的一些中外小型公司;
  IT类。由于这类公司的工作重点是网站本地化和网站内容的翻译,或者依托网站进行传统翻译内容操作,而且,其经营方式正处于实验和形成中,有很大的延展空间。这可能是翻译业中变数最大的新的增长性因素。
  大量翻译公司的出现,网罗和“培养”了一批新的翻译人员。这些翻译公司内部一般很少或几乎没有直接从事翻译的人员,他们的翻译人员一般都是从社会上招聘来的,而且,其工作方式一般都是兼职的。这些翻译从业人员来源庞杂,除了程度或高或低地掌握了一些外语之外,一般在从事翻译之前,较少经过系统的翻译专业培训。他们大量进入翻译行业后,好处是使翻译界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进一步拓宽了,改变了原先主要由外语专业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经培训后从业的状况,使翻译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转向具备了更好的基础。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原先就比较混乱的翻译业界进一步失序,处于形成期的中国翻译市场也因低质量服务和恶性竞争而进一步失去市场购买者的信赖和市场秩序,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翻译服务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在整个社会行业中已经初现雏形,翻译市场也已经初步形成,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式挂牌营业的翻译公司已有千余家,仅北京一地,就有400余家,这还不包括附设在一些公司或机构下面的、实际从事翻译服务的内部“翻译部门”。从全国范围看,翻译公司的设立已经遍及到了省级城市,发达地区的地区级甚至县级市也都设立了一家或多家翻译公司。而据报载,像沈阳这类省级城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认定的专业翻译公司已近20家,另外,没有翻译业务资格,而实际上从事翻译工作的单位,还有200多家。但是据了解,沈阳市既有翻译业务资格,又有专职翻译人员,并且具备较强翻译实力的单位,还不到10家。其混乱和“充水”的程度可见一斑。在“空手创业”、“轻松致富”的“幸福”征程中,低质量的恶性竞争日益泛滥。
  近几年,翻译市场的价格不升反降。以广州市为例,据报载,该市的翻译价格战已愈演愈烈,一家外企翻译客户公司承认,与1998年相比,其翻译的成本降低了将近一半。在翻译人员资源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之前,这种价格战的直接后果只能是使翻译的质量进一步降低。无怪乎消费者的抱怨之声不绝于耳,翻译界业内和业外的驱除翻译市场上的“李鬼”之声也再三被提起,从各方面来看,治理翻译市场的混乱状况已经成了业内和业外的一致共识。

二. 市场化——翻译服务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世界范围来看,翻译市场是一个已经成型并具有较强自律程度的专业化市场。据美国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公司的一份调查,包括人工翻译、机器翻译以及软件和网站本地化的翻译市场的规模预计将从2000年的130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227亿美元。而且,从功能上看,在如今这个全球化和本地化齐头并进的时代,翻译行业发展是否健全,翻译服务是否完善,可以成为衡量一个社会的建构是否具有弹性和发展潜力大小的一种指标。
  中国目前翻译市场中存在的混乱现象已经损害到了各方的利益,这种无序混乱的状况继续存在甚至恶化下去,将使中国翻译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进一步丧失。
  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除了吁请政府的工商管理部门和文化教育部门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之外,根本的改变之道在于加强翻译服务行业内部的自律和管理,走一条彻底市场化的道路。
对于市场化的认识,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考察。
  从宏观上看,市场化就是建构一个具有高度自律性的市场体系。从总体上考虑,这个市场体系必须具备一些标准,比如:
1. 操作性较强、业内共同认可的规范
  落实到翻译公司,可以具体化为:
  比较明确的入行标准。就是具备什么样的资质才能从事翻译服务业,即一个翻译公司必须具备怎样的硬件(电脑通讯设备、图书资料等)和软件(翻译人员梯队配置、管理系统等)条件才能获准登记注册,从事翻译服务经营业务;
  专业深化和较为严格的专业分工。一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是与一个行业的成熟程度相关的,而一个行业的成熟程度会直接影响该行业的市场化的稳定性和深度。从根本上说,专业深化和专业分工只能通过行业内部解决;
  行内认可的操作程序。即译、审、校的具体安排,如何真正地落实“一译、二改、三校、四审”的工作程序;
  还有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如: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即字数的统计方法)。目前各家翻译公司也是各执一端,花样繁多。
  以外译中为例(它在翻译市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由于受出版行业的影响,许多翻译公司都是以中文(译文)的版面字数来计算工作量的,但正如有人所指出的,由于译文字数存在巨大的“天然”弹性,这种计算方式也一直受到诟病。
  现在已经有一些公司使用原文(外文)字数的计算方式来统计工作量,具体方法就是用电脑中的文字处理软件的计字功能进行统计。这种统计方式由于具有事先确定性,必然会受到客户的欢迎,但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原先翻译服务界普遍采用的译文版面字数统计法的结果之间会出现很大的差距,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必然实际上降低市场上已经普遍通行的翻译价格,从而出现新一轮的变相的价格战。另外,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漏洞,如当遇到原文(外文)没有电子版的时候,或者,当原文文档中存在大量图表的时候,这种统计方法就无法统一地实施。
  还有的翻译公司与一些国外翻译公司的做法靠拢,采用按页计价的方式计算字数。
另外,一些大量翻译格式较为固定的法律或商务小件文书的公司,则采取了按件计酬的方式,对此类文件的翻译,目前各地翻译市场上已自发地形成了一个互有差异的价格体系。
2. 合理的竞争体系
  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和一个群龙无首、恶性竞争的市场都不是正常和健全的市场。目前中国翻译市场存在的问题,显然在于过度失序和混乱,从而导致恶性竞争。合理的竞争体系中,应该包括适度合理的梯队排列,即:既有少数可以影响整个行业动向、具有引导和规划性能力的龙头企业,又有众多具有不同特色和创造力的中小型企业。具体说,在翻译市场中,应该有经营内容综合全面、实力强大、服务优质的样板性企业,由它们在价格、服务等方面作出引导和规范,它们的品牌在社会上应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同时又应该有大量各具特色的专业性中小型翻译公司,共同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体系。
3. 信息的自然交流和流通
  对于一个健康和完善的市场来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互相封闭、“老死不相往来”的行业系统,是不可能导向一个健康和成熟的市场系统的。
  在这个信息沟通和交流体系中,应该有一个行业调节机构。在翻译服务行业内部,成立一个具有信息沟通和行业事务调节功能的行业组织的呼声多年来一直不断。在这方面,国际上其实也是有先例可循的,欧洲就在1994年成立了翻译公司协会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of Associations of Translation Companies),欧盟各成员国英、法、德、意、西、荷、比、匈、希、芬、挪等的翻译公司都是会员,协会设有论坛,至少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影响业界的一些问题进行研讨。
  另外,在这个信息沟通和交流体系中,业内机构和从业人员应该有渠道分享本行业内的一些“公共信息”。在这方面,翻译服务业界除了应构建自己的信息交流渠道外(近来出现的翻译网站是翻译界利用新媒体形式作出的可喜努力),还可与公众媒体进行交流和合作,这一方面可使业内外人士获得信息交流,另一方面也可改善和提高翻译服务界的形象。
4. 质量评价和保证体系,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
  由于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很难达到量化控制。目前有些翻译公司引进了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这样做能解决不少的问题,但还需结合我国翻译工作本身的特点,找到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目前,国家的行业管理部门没有出台具体和量化的质量管理标准,而且翻译客户本身往往又缺乏质量判断能力,所以,译件的质量评价一般只能由翻译公司单方面作出,缺乏统一的根据,容易引起争议。
  在售后服务方面,各家翻译公司的做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翻译公司在完成大的翻译项目后,甚至会派出专人进行跟踪修改服务,这对一些会频繁发生更新变化的项目来说是必要的。另外一些翻译公司还建立了适当的赔偿制度,对因为译件翻译,特别是一些小译件的翻译错误而已经造成的客户的损失,在与客户协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赔偿。这一举措受到了客户的欢迎。
5. 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
  翻译服务是一个专业服务行业,它不同于一般性的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这就需要:一方面,建立一个明确的、可以执行的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翻译工作者协会、工商管理部门和各翻译公司互相协作,使翻译行业的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从业基础;另外,各翻译公司除了建立一套内部的互校互学的制度之外,还可与各院校合作,设立长期或短期的翻译专业培训课程甚至专业系科,既可为社会上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翻译人才,又能对翻译公司中的已有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从本质上说,市场从来就具有自发性和自主性双重性质。对于中国目前存在的翻译市场,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翻译市场是在中国社会全面走向市场化进程中“催生”出来的,它是被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需求“呼唤”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另一方面,市场从来就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被“做”出来的。在中国翻译市场发展的短暂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先并不存在的一些市场板块,经过一些翻译公司的努力,这几年已经初步形成了,如出国资料(包括邀请函、通知书、公证书等)的翻译,引进项目的技术资料翻译等等。在翻译市场的细化和规划中,我们应该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抛弃跟在市场后面跑、盲目服从市场“看不见的手”指挥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树立适当的全局观念和超前意识,与市场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从微观上看,市场化就是要求市场中的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具有推广效应的、与市场化要求相适应的操作和管理体系。
  经过几年来的市场实验,各翻译公司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
1.翻译队伍的组建
  翻译队伍的组建是一家翻译公司营业的起点,也是一家翻译公司实力的最终落实所在。目前出现的混乱的“价格战”,只是翻译市场不成熟阶段的一种表现,将来的翻译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表现,必然是翻译人才的竞争。由于翻译公司经营的行业特点,要一家翻译公司配备大量的专业翻译人员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既没必要,翻译公司也“养不起”。所以翻译从业人员大多具有兼职和“业余”的性质。
  翻译公司的人员组合有固定的一面,也有临时和变化的一面。从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现有的翻译公司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托原有的单位组织或行业系统聘用翻译人员的,由于翻译公司往往是从这些单位组织或行业系统中分离出来,有的与这些机构至今都还具有从属的关系,所以,这些翻译公司的人员往往都是以“熟人和朋友”为核心圈子,相互之间比较了解,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长此以往,不利于经营规模的突破和发展,也不利于引入适应于市场的管理手段。另一些翻译公司由于并没有依托于有翻译人员资源可资利用的机构,其翻译人员只能通过媒体广告从社会招聘,使得其人员的变数较大,较难形成核心的圈子,会给翻译公司的经营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翻译服务业界内还没有形成一种透明的、被大家所共同遵守实行的翻译人员聘用的系统做法。另一方面,社会上也没有形成一种共识,认为在翻译公司兼职,是一项大家乐于接受的选择。这不利于翻译服务行业吸收翻译界优秀的人才加入其中。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出现了以网络为平台进行翻译服务作业的翻译公司,这些公司的翻译人员很多也是通过网络招聘和使用的。原来通过传统媒体广告进行翻译人员的招聘和组织的翻译公司,也通过设立网站或借助专业的翻译网站进行翻译人员的招聘,这对原来的组织和操作方式形成了冲击,可能给翻译公司翻译队伍的建设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但目前这种人员的组织模式尚未成熟,还有待于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的摸索和完善。
总体上说,目前阶段,翻译公司翻译人员的组织主要通过“熟人关系网”的铺展、传统媒体广告和网络三种手段进行,每家翻译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对这三种手段各有侧重。
2.项目管理
  传统的翻译服务是以手工作坊式进行的,它们强调以个人的经验、能力和信誉来保证质量。遇到大批量的工作,只是采取简单的人海战术,难以保证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按照现代管理的理论,翻译服务的提供者是组织而非个人,即使是一项非常小的工作任务,为了避免个人的随意性和疏忽所带来的问题,仍然需要由多人配合,由不同的人完成翻译、校对和检验。所以,作为一个翻译公司,其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就是:在提高翻译人员个人素质的基础上,强调工作流程的优化和组织成员协调性的改善,以保证资源的最高效率的利用和最终获得高质量的产品。也就是说以项目管理的方法组织翻译活动。
  如果说“项目”就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开发、生产一个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那么,规模较大的翻译服务活动也完全具备“项目”所具备的特点。
  从有效管理的目标出发,翻译的项目管理中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重要环节:
  项目要求和规范的确定。这是翻译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在与客户协商后,根据客户的要求,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制定的。目前,一些翻译公司还能为客户设立专门的专业词汇数据库,将客户提供的专门词汇,加入到专门为该客户设立的词汇数据库中,从而为译文的统一和译件质量的保证提供了依据;
  翻译人员的组织。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的专业特点和有关要求,选择专业背景和翻译能力相当的翻译人员,同时还要配备相关的审校、校对和电脑录入、排版人员,使人员的构成上有一个合理的梯队结构;
  工作进度计划的制定。将工作任务分解后,制定出详细的工作分配和时间进度表;
  项目跟踪和控制。通过工作记录、定期汇报和抽样检查等方法随时掌握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对一些不符合计划的行为采取及时的纠偏措施;
  项目变化管理。对可能出现的客户要求的变化,以及技术和人员方面事先无法预料的变化,实施项目变化管理;
  检查和验收。稿件的检查和验收,是翻译项目管理中的最后一个关键控制点。项目管理人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的一些补救措施也许不仅仅是“亡羊补牢”之举。
3.质量控制
  之所以将质量控制从项目管理中抽出来进行专门的考察,是因为质量控制在翻译服务业中如在食品和药品业中一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从翻译公司内部管理的角度考察翻译质量的控制问题,主要指如何在翻译流程和作业中控制翻译的质量,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单元,而是结合在翻译流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可以说,上文所述的项目管理的种种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进行最佳的质量控制。
  中国将在近期内加入世贸组织(WTO),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也已经成功,国际化的程度必将大大加强,翻译服务业也将在近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国际大资本,尚处于幼稚发展期的中国翻译服务业可以说是一个“不设防的区域”,它们既没有储备足够的资本,又没有积累下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没有培育出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面对国际大资本挟裹先进的管理经验,庞大的客户群的强大冲击,一时间可能会造成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的局面。为了预防这种局面的出现,翻译服务界应该进一步深化市场,加强专业分工,规范市场行为,尽快占领和巩固各自的市场份额,锻造出一批市场上的著名品牌。同时,各翻译服务公司应加强联系,沟通信息,增强行业“自保”意识,尽快组织翻译服务行业的行业性组织,及时沟通和讨论影响整个行业的有关问题,以更专业的水平和态度,更强大的实力,来迎接翻译服务行业新一轮的发展和挑战。

 

 

 

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有版权冲突的地方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