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翻译界混乱的症结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场论版有文章谈到国内翻译水准下降,以至于出现像《哈利·波特3》翻译不久又得返工的现象。这其实也是我一直想聊的一个话题。

    西学汹涌,翻译图书于是大行其道。像我最近几年,买的书九成以上都是翻译作品。但说老实话,看着这些挤满了书架的译作,心情多少有点忐忑不安。这是因为,虽说现在的书大多装帧精良,其内容品质却未必表里一致。有时候,怀着兴致翻开一本新书,阅读的过程却比吞了一只苍蝇还难受。书里那些明显的语法谬误、错别字以及不知所云的欧化长句,让人如坠迷雾,更别提弄通弄懂了。

    有好事者对照原文,更不难发现诸多谬误。就有报道披露,某位著名学府副教授十年翻译20本书,被称为翻译狂人。但其所译图书,错漏之离谱程度也让人乍舌。有网友专门咬文嚼字了一番。发现这位学者翻译的《精神生活》(阿伦特著,江苏人民出版社),仅前面几十页就找出错误多达55处。网友称,这已经不是在翻译阿伦特,而是强奸阿伦特了。这位学者翻译的另一本《创造进化论》又被人指责几乎无页不错、无段不错乃至无句不错,可谓一百年来最糟糕的《创造进化论》中译本。特别要说一下,这本书还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对于这种翻译的混乱状况,可能有些人已经瞠目结舌了。但我可以保证,这还不是最为恐怖的事情。有学者就提到,他读一本书发现意思不太明白,就找来原著对照阅读,结果发现其中有一段译者由于自己也不懂,索性就不译出来了。这样的翻译,显然谈不上忠于原著,更无法企及忠于原意(忠于原作的语义和语境)。类似的翻译故事,我还可以一直讲下去。只不过那样的话,也是徒增读者伤感。

    现在也许该谈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了。笼统而言,译界混乱的症结主要在于:

    一是外行翻译多。现代学术体系日益繁杂,专业分工日益精细,懂得一门外语并不足以应对所有专业领域的翻译工作。而上述提到的这位学者,其翻译领域居然涉及哲学、历史、医学诸多方面,如此焉能不谬误百出。

    再者,译者固然术有专攻,但急于求成,掺水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我就见过一套经济学丛书,题材也很有吸引力。再一看,四五本书就有三本是同一译者,而这名译者近年来还翻译过不少书。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不怀疑这套丛书的品质。

    还有就是出版体制的问题。由于版权的时效性,出版社留给译者的时间不多。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许多译者可以说是数年、数十年磨一书。但现在译者拿到一本书,几个月就得拿出译稿。这样的话,难免大量出现粗制滥造。

    于其他方面,翻译作品稿费过低,出版社专业人才贫乏等问题,也是出现大量无良翻译的原因。试想,出版社请人翻译法语作品,自己却找不到懂得法语的编辑审稿,这样的图书就这么发行出去,难保不会浪费纸张。

    遗憾的是,罗列了这么多问题,说到头也只能是发发牢骚。按照道理,出版社的审读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止无良翻译的泛滥。更进一步,出版社还可以成立翻译学术委员会,保证译稿的质量。但不得不说,在逐利取向笼罩之下,出版社很难有自我纠错的积极性。场论版这篇文章(《从〈哈3〉重译看翻译水准的下降》,作者匡生元)提出,应当采取文学翻译准入制度办法,将不具备出版文学作品的出版社和翻译者挡在门外。这显然也不是什么好办法。大量的类似现象告诉我们,这种办法最终只能流于形式,甚至比原来的状况更糟糕,比如催生考试经济和学术腐败等等。

    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译者的良知,还有赖于出版体制的革新。而无论哪一方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都是不容乐观的。更何况,面对种种翻译的陷阱,读者根本没有任何反抗能力——除了徒呼奈何。这种权利不对等(或者说监督的缺位)的状况,恐怕一时之间难以改善。

 

 

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有版权冲突的地方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